邮储银行刘建军谈绿色金融:未来聚焦减碳和增汇两大领域

来源:和讯银行 发布:2021-11-02 16:38:06

10月29日,在成都举行的2021天府金融论坛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刘建军指出,“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金融机构的转型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刘建军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

刘建军表示,金融机构要深刻理解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金融业的重要意义。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这所有一切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强有力支持。

在刘建军看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窗口偏紧,面临着更加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需要付出更多艰苦的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于金融机构的转型发展而言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场机遇,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就机遇而言,低碳转型将创造巨大的投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将迎来新的业务增长点。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估算,实现碳中和需要累计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每年GDP的2.5%。面对百万亿级的资金缺口,需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提升绿色金融业务的占比,树立负责任商业银行的形象。

就挑战而言,低碳转型过程中一些高碳企业和项目逐步退出,金融资产质量将承受裂变的压力,这些行业的违约率可能大幅上升,金融机构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加强气候转型风险的前瞻性研判,加快调整发展规划、业务方向和服务对象,提前谋划完善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现状,必须实事求是,全力处理好降碳和能源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来有效应对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伴生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据刘建军介绍,截至9月末,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到3467亿元,较上年末增23%,绿色融资余额39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绿色债券投资余额266.41亿元。

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邮储银行深入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重大战略决策,努力建设绿色普惠银行和气候友好型银行。近年来邮储银行在绿色发展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公司治理、政策制度、产品创新、金融科技、内控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绿色治理。从战略高度来推进绿色银行建设,建设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和气候友好型银行纳入邮储银行“十四五”的规划。成立绿色银行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绿色金融部门,绿色支行等绿色金融专营机构。

二是优化政策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突出绿色低碳导向,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制定绿色金融授信政策指引,明确绿色金融重点支持方向与领域。鼓励进入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垃圾发电、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铁路、轨道交通等行业。制定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更好地服务双碳领域的客户。

三是健全激励约束,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绿色金融经济资本计量差异化的政策。完善经济资本管理评价体系,资金向绿色信贷倾斜,为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给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适当减点支持。开通审查、审批绿色通道,加大平行作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四是创新绿色产品,提升绿色服务。坚守战略定位,发挥资金优势和网点优势,围绕污染防治、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等领域,创新和推广绿色公司贷款、绿色小微企业贷款、绿色理财、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等与碳足迹挂钩的金融产品。特别是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优势,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协同发展,有效提升绿色金融的可得性与覆盖面。

五是应用金融科技加强风险管理。开展火电、钢铁、水泥行业气候风险敏感性的压力测试,连续五年开展ESG风险和气候风险专项排查,邮储银行“金睛”信用监管系统接入环保数据,促进客户环境信用修复,并积极推进企业的碳核算。

六是对标主流准则,加强信息披露。正式采用负责任银行原则,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成为第二家签署PRB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正式成为气候相关财务气候披露工作组支持机构,充分利用内外部渠道披露环境和气候信息。

刘建军表态,下一步,邮储银行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全面持续推进绿色银行建设,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加大资源倾斜力度,配置绿色贷款规模,提供优惠利率,着力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

二是聚焦减碳和增汇两大领域,重点支持清洁能源、绿色循环经济、新能源交通、绿色农业与林业绿色小微等领域。

三是加快产品与服务创新,积极探索碳汇交易、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低碳信用卡、碳资产质押融资等这些领域的融资模式。

四是试点开展碳核算工作,帮助企业了解自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气候变化影响,并以此来设定碳减排的目标,助推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