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转行”学数学 汪一平:数学无所不在

来源:衢州日报 发布:2022-02-11 15:13:04

1998年,汪一从建设部门退休。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专心研究数学。

退休前,汪一从事的工作是建筑设计,和数学的关联度并不高。二十多年来,不断有人问汪一一个问题:你研究数学有什么用?

对很多人来说,数学是抽象、艰涩、枯燥的,生活中除了加减,似乎连乘除都很少用到。

然而,1月20日,记者见到汪一时,他却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说:“数学无所不在。”

在汪一的世界里,数学不再是冰冷的面孔,而是生机盎然的花园,拥有着迷人的外表、简洁的风格、细腻的情感、深邃的见地和高远的视野。

和汪一聊天,国内外著名数学家的名字和各种犹如天书的专业术语会不时从他的叙述中冒出来。聊一会儿,他猛然发现进入了自己的数学世界,就会停下来,略带歉意地说:“这个确实不好懂,有什么疑问你尽管问。”

“半路转行”学数学

汪一研究数学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汪一是浙江海宁人。1961年,汪一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金华市设计院。1984年来到衢州,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在市区上下街,都能看到汪一当时设计的建筑作品。

很多人大学毕业后,早就把“没用”的数学扔了,汪一却在设计院里一边画着图纸,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在电大兼职当数学教师。一边教一边学一边提高,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功底。与增加收入对比起来,他更喜欢这种工作给他带来了日常“充电”的机会。

有了成果,汪一就会写成论文。

他至今还保留着1982年投稿的一篇论文,装订得像一本书,叫《中心协调简要概述》。

“没有发表,退还给我的。”四十年了,虽然纸张有些泛黄,保存得依旧完好。翻开来看,里面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计算公式排列有序,看上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秩序之美。还有其他的笔记和草稿,他也都保存完好,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有些在他之后的研究中被否定了,有些被一直沿用了下来,但都是他握在手里的“宝贝”。

因忙于工作,汪一对数学的研究只能“见缝插针”,不够全面。直到退休了,才有了大把的时间。

“所有函数都是乘和加的互逆,我叫它‘圆对数’。”汪一说,“圆对数”是他提出的数学概念,他应用“圆对数”破解一元五次方程一般解。

这已经是汪一对自己的研究最通俗的解释了。

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汪一坚持向论坛、杂志投稿。不同的是,现在的录用率比以前高了,有的杂志还主动上门约稿。

这样的“半路转行”看起来似乎比一般研究数学的人要晚些,但汪一乐此不疲,一边摸索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

省吃俭用做研究

说起汪一,市老科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姚肇鸿不禁竖起大拇指:“他的精神让我很敬佩,如此高龄,还这么执着于研究。”

汪一是市老科协会员,和姚肇鸿有工作上的交往。在市老科协办公室,姚肇鸿拿出了厚厚一叠荣誉证书和专利证明,他说,汪一的论文多次在中国管理科学优秀论文表彰活动中获一等奖,还先后取得了三维涡旋挤压机、水下涡旋推挤器、一种双向涡旋叶内冷负压航空氢动力发动机等4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

姚肇鸿说,汪一不仅致力于研究,还致力于让自己的研究能够发挥实际应用作用。说着,他让人搬来了两个模型。

汪一拿起模型,介绍了起来:“这是用于油机上的,这个叫涡旋叶片……”这些模型都是他利用数学原理做出来的,也是为了通过模型验证自己所提出的理论是否正确。因在建模型时反复修改了好几次,使得制作费用高出了不少。

“左边的模型花了4万多元,右边的花了8000多元。”姚肇鸿说,不久前,汪一的老伴还跑来“抱怨”了几句,说汪一的退休工资都用在了数学研究上,还把老伴那份也搭进去了。日里,两人在吃穿上,只能尽可能节省。

汪一一点儿都不在意,当天他穿着的深色棉袄,还是儿子给他的,他穿了很多年。在他眼里,数学研究要重要得多,更值得他花钱。

前段时间,来自湖南、福建等地的企业工作人员千里迢迢赶来衢州,想要距离了解这两个模型,希望用于自己的生产,这让汪一感到很开心。

找到另一种乐趣

数学研究的深奥,让汪一很少找得到能一起交流的人,他也就很少出门。

在汪一家的二楼,卧室与书房仅相隔几步路,这也是他每天的行动轨迹。每天早上起来后,他就一头钻进了自己的书房。

“一天三顿跟小孩一样都要叫的,有时吃午饭要等他到一点多。”汪一的老伴说。

书房不大,只摆得下一张桌子、一个书柜和一张椅子,墙上挂着一台空调。汪一就这样在这里度过了退休二十多年来的大部分时间,对外交流大多靠微信里的几个好友群,但依旧都与数学有关。用老伴的话说,他是在家天天准备高考。

书桌有些凌乱,正中间位置摆着一台电脑。汪一就通过它查阅资料或是搜索别人最新的研究信息。书桌上其他位置全是资料与稿纸,最高的一叠一米高。书架上也被书本挤得满满当当,《数学史》《纳米技术》《考研英语》等,种类很多。“我需要用到哪方面的,我就看哪方面的书。”汪一说。

这些年来,许多人觉得枯燥乏味的数字与符号,汪一却觉得乐趣无穷。“数学让我不会老。”他说,只要有一点突破,就让他信心大增。2019年时,他受邀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第十届国际计算方法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演讲,这成为他最难忘的回忆,也让他对研究充满了信心。

这些年,随着对数学领域研究的深入,汪一对数学研究愈发着迷,想要攻克的堡垒也越来越多。虽然已年过八旬,但他还是一腔热血。“一开始是兴趣,但现在我觉得是责任。”他说,作为一名数学爱好者,也有责任去突破数学研究上的一些难题,他还得继续努力。(记者汪晨云)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