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博导带90后学生 十余年间翻山越岭为采集样品脚步遍世界

来源:楚天都市报 发布:2021-12-15 14:25:27

“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有人去研究!”面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信水立志摸清大地家底,十余年间翻山越岭,带回一千多块他心目中的宝贝石头样品,把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

今年31岁的王信水,从本科学习地质开始,就走进矿山戈壁,探究地球内部奥秘。踏破铁鞋行千里,叩敲大地绘新图。常年坚持野外科考,他对此乐此不疲,他说:“能一心一意搞科研,就是最幸福的事!”

博导和学生像师兄弟

今年24岁的张翼是中国地大地球化学系研二学生,跟着导师王信水学习了一年多。从外表上看,两人都是“90”后,完全看不出是师徒,更像是师兄弟。

今年7月底,张翼第一次跟随导师王信水,来到新疆昭苏县野外科考,这趟野外科考让他大开眼界,虽然吃了点苦头,“但十分值得!”

原来,新疆南天山高压变质带是全球少有的洋壳型俯冲变质带,为了对该地区大地构造演化进行研究,2010年起,王信水每年都会前往新疆。“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进行研究,理解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有助于指导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探,这个地方也是我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与中亚地区对接的一个重要窗口。”王信水解释。

王信水每年野外工作的时间大概一到两个月。今年7月,王信水带着张翼和学院其他师生一道,前往新疆天山进行科考。为了能第二天一早深入科考工作地点,一行人只能徒步五个小时,前往天山腹地冬季牧场里一处牧民的房子过夜。一行人只能睡在羊粪堆上,铺上简易防潮垫和睡袋。王信水笑着打趣,“除了味道有点重,里面还是非常暖和的”。

“祖国山川是如此多娇,地学是如此浪漫!”第一次跟随导师外出科考的张翼,想着能用所学知识探寻数亿年前地球的秘密,心中顿时涌现出无限豪情。

为采集样品脚步遍世界

“野外工作是开展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王信水说,尤其是自己研究的地质学方向,必须依靠长时间的积累,去寻找有价值的岩石样品,才能挖掘出有效的价值。

为了找寻样品,2017年,他坐了两天两夜的飞机,只身前往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大区,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考察世界级斑岩铜矿;2019年,他曾攀上帕米尔高原,来到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交界的地方,实地科考。

野外考察锻炼了他一身“武艺”。在新疆天山,有时候采集的岩石样品重达几十斤,单靠手提肩扛,难以长时间跋涉,研究区山高水急,只有简易的放牧小路,骑马就成了最佳选择,王信水在高山草原一骑几个小时。扎帐篷露营、自己动手做饭,王信水也不亦乐乎。

研究区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信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仿佛是与世隔绝的信息孤岛。王信水有时候一呆就是两个月,用地质锤、放大镜、罗盘、钻头等地质工具,心无旁骛地进行野外工作,取样、记录、填图一丝不苟。

“其实,我们十分享受这种宁静的野外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与同行师生谈笑风生。”在山里待上一周后,大家也会出去采购物资,谈起在野外考察的工作生活,王信水神采飞扬,如数家珍。

王信水的手机和电脑里,珍藏了十年间大量科考时拍摄的自然风光和样品照片。第一次在冰川岩缝之中看到天山雪莲,那份惊喜与幸运;在落日余晖中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在夜晚的戈壁上,抬头仰望星穹,思绪也变得天马行空,遥远的地球似乎就在耳畔;天山上白皑皑的积雪,晶莹剔透的冰川,让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连穿越蜿蜒崎岖、沟壑纵横的山间沟谷,也能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而当他登上群山之巅,则是“襟袍一开壮志凌云”的豪迈……

“置身野外,一个人的格局会被打开,而不被外界干扰做研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王信水说,这或许是前辈口中说的,“山川明志,大地铸魂”,自己也愿做浩瀚夜空的一颗星,以星星之火,为地质事业播撒光热。

读书期间一路拿奖学金

王信水是江西宜春人,本科就读于中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高考时被调剂到这一专业的,没想到他接触后,就喜欢上这一专业。从大三开始,他就跟随老师参与科研学习,“因为有兴趣,所以一直在坚持。”

大学期间,他连续四年拿下学校一等奖学金,获评国家励志奖学金,被评为中南大学优秀毕业生;本科毕业后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同样因为学业突出,获评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奖学金等。

读博期间,王信水在德国一学术机构短期奖学金的资助下,两次前往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访问交流;2016年博士毕业后,成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后,期间在中德博士后奖学金的资助下前往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截至目前,王信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质学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篇,2020年成为地大博导。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章军锋教授表示,王信水一直从事西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历史的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工作,积累了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是岩石地球化学领域较活跃的、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

为上好课反复研读教材

“你看,这是‘榴辉岩’,主要由石榴子石和绿辉石组成,用水清洗一下,能看到颜色非常漂亮!”在办公室,王信水经常手把手指导学生。

“带学生的话,是要把学生从一张白纸带入门,必须花时间、花心血去指导学生。”王信水表示,自己把科研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学生。

除了带研究生,王信水还承担一些本科生教学任务。今年三月份,他负责资源学院大二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地球化学》,为了备好课,他反复研读教材,一本英文的《地球化学》教材被他用各种记号笔画了几遍,“我必须把教学大纲、教材的各个知识点吃透。”备课那段时间正值过年,因为疫情原因他也没回家,干脆就在学校里,每天家里和办公室两点一线,全身心投入到备课和科研中。

“王老师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每天都会来办公室学习,基本上都是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很努力,比我们这些学生都还要努力。”张翼表示。

(记者 肖杨 通讯员 庞伟红 赵得爱 黄士峰)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