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在黔南州荔波县小七孔镇黎明村打拉寨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一场跨越国门的鲟鱼接力赛正在打响……
阳光穿透水面,联排的流水池内折射出细碎的金斑,密密麻麻的鲟鱼在透亮的池水中悠然穿梭。两名工人正身着灰色胶衣,在流水池中推网捕鱼。鱼群受惊,水面银光四溅,浪花翻腾。岸边吊轨装置启动,吊起一筐筐鲟鱼倒入一旁的小三轮车斗中,满载后驶向等候的水产运输车。
贵州远大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佃存此刻已忙得大汗淋漓,他大口喘着粗气说道:“运输车来得晚,我们下午四、五点才开始装鱼,估计要忙到晚上八点多,这批鲟鱼就马上启程运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的边境口岸。”
友谊关,位于凭祥市西南端,是中国通往越南及东盟各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从小七孔出发,6个多小时,这批重达13吨的贵州鲟鱼便将抵达广西的友谊关口岸,完成这场跨国接力赛。
“这已经是本月的第三单出口了,明后天确定第四单,也是13吨左右,我们的鲟鱼一个月产量40吨左右,主要是以出口为主,头几年是老挝,现在主要是越南。”赵佃存表示,这场跨国鲟鱼之旅,缘起于前几年贵州组织的一场越南市场考察,正是基于对越南广阔的销售市场与发展潜力,为如今的鲟鱼出口搭建了关键的产业桥梁。
“当地政府的政策好,每个部门都为我们的鲟鱼出口操碎了心。”赵佃存满心感慨。
夏夜微凉,池内时而传出鲟鱼摆尾的哗啦声,路边的水产运输车整装待发,它们的旅程终点,锁定在越南市场。这不免让人好奇,是什么原因,让越南成为了贵州鲟鱼漂洋过海的主要落脚点?
贵州省渔业协会秘书长王立强分析,主要是因为贸易政策利好,越南市场需求大且中国与越南地理位置相近等原因。《中越联合声明》中提到,越方将加快推进自中国进口鲟鱼,这为中国鲟鱼和贵州鲟鱼出口越南提供了政策保障,有助于扩大对越鲟鱼出口规模。
“政策之外,还有市场与地理因素。”王立强表示,首先鲟鱼是冷水鱼,越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温高,缺乏适宜的冷水资源,不适合鲟鱼养殖。其次是越南人喜爱吃鲟鱼,当地消费者对鲟鱼的需求量较大,需要大量进口来满足需求。最后是中国与越南陆地接壤,交通便利,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且海关等部门为鲜活产品开辟了绿色通道,贵州的鲟鱼8小时即可抵达越南,有利于保持鲟鱼的鲜活,满足市场需求。
引擎低吼,车轮转动,载满鲟鱼的运输车汇入夜色,驶向南方。这条依托政策东风、地理便利与市场需求构筑的便利通道,让贵州的鲟鱼成功跨越山海。(记者 梁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