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战开启 技术研发、产业化存在明显短板

来源:证券日报 发布:2021-01-22 08:39:34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关乎我国国家粮食安全产业的命脉。2020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伴随着我国种业的发展,在资本春风吹动之下,多家以种业为核心的上市公司涌出、成长、壮大,资本市场描绘出一幅“种子地图”。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营范围含“种子”的上市公司为340家。

在当下多个问题丛生、整合与变革并存的大环境下,如何解决好种子问题,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战,抓住产业发展的机遇,对企业提出挑战。

上市公司

勾勒种子资本图谱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三农学者陈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种业的市场规模已超千亿元。借助资本的力量通过并购快速做大,是我国目前种业大型企业做大规模的重要路径之一。科技+资本的并购整合之路、通过国际化打破成长瓶颈,是我国种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种业发展的借鉴之路。”

目前,在我国种植产业链中,已出现多家上市企业,如隆平高科、大北农、荃银高科、登海种业、农发种业、丰乐种业、神农科技、万向德农等。资本市场的“种子地图”分布较广,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充之中。

例如,隆平高科是亚洲较大的种子公司之一,培育、生产隆平高科种子,主要以杂交水稻、甜瓜等作为主要品种选育开发。公司近年来不断扩充转基因资源,目标是至2025年,进入全球种业企业前五强。

值得注意的是,隆平高科股东层面融合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多重基因,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形成了多类资本、企业家与科学家、管理层与核心团队共同持股的股东结构。在整合国内资源之后,公司在巴西等地完成种子资产的收购,正在向全球种业巨头冲刺。

荃银高科是一家从安徽起家,上市后通过多元化布局辐射全国的种子企业,以杂交水稻、玉米种子研发制种为主,其中水稻种子已形成较为齐全的品种线,涵盖中稻与晚稻、两系与三系,同时选育并通过审定棉花等品种200多个,90%以上为自主选育品种。近年来,公司也在布局转基因育种研发。先正达通过中化农业间接成为荃银高科第一大股东后,荃银高科欲在转基因领域弯道超车,同时持续加紧种业国际化布局,加大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投资力度。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上市公司研究专家况玉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农业上市公司是农业与资本结合的纽带。运用好资本的力量,鼓励在农业企业间开展资本运营,可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资本市场能够帮助农业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加强技术科研和资源积累,但同时也要善用、慎重,必须盲目投入、造假等现象发生。在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升级和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资本市场将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种业的发展无论是从技术研发上还是产业化上都存在明显短板。而国内种业研发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种业强必须以企业强为支撑,所以在国家不断完善种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资本市场要进一步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源向相关领域倾斜,助力种业企业的技术研发以及成果的产业化,进而带动我国种业的高质量发展。”中钢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麒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

龙头企业研发能力

尚待加强

首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理事肖旭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区域之间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不均衡,在先进技术应用、产业链基础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短板。‘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向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作用,强化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而企业在此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龙头企业。”

纵观我国种业的发展历程,众多企业也在不断涌出,但却大多规模有限。目前全国4000多家种子企业中,具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企业仅有80多家,不到总数的3%。在整个产业链条上,育繁推脱节的情况导致总体育种水平不高,突破性品种不多。

种子企业虽然在近几年里大量出现,但依旧是“小而散”,企业难有雄厚的资金支撑,研发投入依旧缺乏。我国龙头种业企业的研发能力也尚待加强,上市公司的投入差距较为悬殊,且国内企业整体技术实力较国际巨头仍有较大距离。

财报显示,2017年至2019年,隆平高科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从10.14%提升到13.15%。其中,仅隆平高科投入研发的费用高达4.12亿元,位列第一,其也是唯一研发占比10%的企业,远远超过其他几家种子生产相关上市公司。而2019年登海种业、荃银高科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则分别为9.9%、4.81%。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胡冰川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种子问题,特别是技术研发和科技推广,需要的其实是时间的韧性。实际上,我国种业才刚刚才走上正轨。在种业市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企业应把资金更多地用于研发,真正地推动种业技术创新。”

“解决好种子问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走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创新,是我国农业基础的实践。企业将是践行者。”国资委机械工业经管院创新中心主任宋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本土企业软权力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锡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专利技术’向产品的转化中,资本助力解决了部分资金需求,为资本市场输送了优质的独角兽企业。同时,有助于地方打造区域产业集群,提升高科技企业以及基础研究型企业的集聚效应,真正地打破他国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

“卡脖子”攻关关键靠创新

AI农业创未来

种子在农业中占据核心地位,这让突破“卡脖子”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我国也十分重视种业的高质量发展。生物育种作为8个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已被写入“十四五”规划。

陈明表示:“目前我国种子发展的形势分两种情况:一是种源完全自给且有竞争力的。如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完全自给;二是种源能基本自给但品种有差距的。如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0%,大豆全部为自主选育品种,但单产均只有美国的60%左右;三是进口量比较大的。番茄、甜椒、水果黄瓜等设施蔬菜专用品种进口超过50%,这些产品总体市场不大。四是我国种业目前的确存在部分技术‘卡脖子’的现状。如白羽肉鸡、生猪、奶牛,虽然现在依靠原种引进和冻精能满足生产需要,核心关键技术部分受制于人。”

宜信财富董事总经理王浩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还面临珍贵种子资源面临加速流失现状。数据显示,从1956后的58年里,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地方品种的数目丧失比例高达近72%。部分地方品牌仍在流失之中,利用率较低。同时,我国存在种质资源依赖进口的现象,国内自主创新能力仍在缺乏,我国种子有大约5%要从国外直接引进。国外种源的高成本,也给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增设难度。”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陈明认为:“种业振兴,一定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同时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让科学家参与其中。同时,要允许科学家与企业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收益分成,不要设置过多的限制,这样二者才能有充分的活力。除了种质资源保护等基础性、公益性工作需要由政府出手,其他的商业化育种都可以交给市场完成。”

目前,科技创新也正在快速与种业相结合,AI农业成为未来的新趋势,将带动种业创新发展和整个产业升级。

金融科技专家、阿里MVP马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站在我国粮食安全,还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上,我们亟待发动下一次‘农业绿色革命’,在现有农业生产模式之外,找到粮食生产的下一个增长点。而破局的关键恰恰在于跳出农业的限制看农业,跳出科技的限制看科技,农业与科技的结合将为未来农业的发展赋能。”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农业与科技结合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成都美步云等公司在构建科技农业之初就使用完全自主的华为鲲鹏的云和边缘计算体系,一定程度避免了在科技农业方面出现“卡脖子”问题。在人工智能选种方面,阿里云农业大脑已经实现DNA测序的选种技术。目前我国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团队的努力下,主要农作物的种子取得了安全保证。

而在关键技术动物育种上,如生猪,奶牛等,这一年来我国科技与农业的结合也展示出了很强的潜力。目前,阿里云的农业大脑,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结合声学监控和红外测温,为每只猪建立档案,并实时监测每只猪的健康状况等,让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水平能够与其他最先进的国家看齐。

马超认为,AI不仅能够基于已有信息进行学习,还能基于机器学习对其进行检测分析,对生产各环节进行优化。随着物联网技术被引入到农业,生产者可以在融入专家经验的前提下,用传感器监测信息提取特征规律,形成选种、育种到种植,甚至到采摘的全套解决方案。要鼓励企业新技术运用,促进科企合作,提升我国种业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本报记者 贾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