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千丝万缕”的福州线面 是马尾几代人记忆中的老味道

来源:马尾的事儿 发布:2022-02-23 09:04:14
福州线面是闻名全国的小吃,特别是手工制作的线面,深受百姓喜爱。“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筋玉簪横。”这是一幅宋朝诗人黄庭坚用诗描绘出的“线面美食画面”。

线面又称“太面”“长寿面”,在马尾,每逢过年、生日、拗九、嫁娶等喜庆时节,餐桌上都少不了这样一道面食,手工线面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寓意“长命百岁”“长长久久”。

年来,生产效率低的手工线面逐渐被机器制面取代。但在马尾旧街,就有着这么一家经营手工线面的夫妻店——振泰线面店,从祖辈开始,到叶启祥夫妇这辈依然传承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十二、三岁至今,叶启祥已守业五十余年,始终坚持着纯手工制作的技艺,为马尾人留住了记忆中的“古早味”(闽地方言:老味道之意)。

2月15日,上午11点,阳光开始稠密,照耀在一排排刚刚成型的线面上,让人等待着收获一个惊喜。晾晒场上,丝丝缕缕线面挂满木架,在蓝天白云下,宛若无数银丝飘荡于风中,空气中散发着淡淡清香,弥漫着老马尾几代人记忆中的老味道。

手工线面的制作靠天吃饭,晾晒要挑天气,讲究适宜的温度。和面更需注意时令区别,做线面要选在有太阳的时候,不然线面会发霉,还不宜太干,干了易碎。制作的时间大约要九个小时,精选优质面粉为原料,佐以食盐、生抽、木薯粉等。经发剂、拌剂、绞剂、切条、粉条、油条、串面、挂面、拉面和换面等十道工序,方能制作而成。

看到天气预报,元宵节当天是宝贵的晴天。叶启祥夫妇在凌晨3点不到就起来和面、醒面、盘面……十几道工序后,把筷子粗的面条一层层绕在竹竿上,赶在破晓之前将面条拉长拉细。日出东方之时,线面便能沐浴到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手工线面以“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而闻名,这是个辛苦活,叶启祥年少学制作手工线面,一晃几十年过去,早已惯了。“只要开门,每天50斤一缸的面,就要手工活两缸,都是老叶一个人操作,我力气太小,帮不上忙。”妻子陈文琳心疼地说。面架一字排开,千百条线面高悬其间。叶启祥手持两根细木棍,忙碌地穿梭在面架间,不时地扬起木棍在线面间上下挥舞,动作娴熟而又轻柔。等拉长晒好,就能收面了。这些其貌不扬的材料,经叶师傅的妙手成了线面。

看到振泰线面店开门,老街坊们“一拥而上”,你五斤他三斤的抢购,“每年的上半年雨水多,一个月只有十来天适合制面。特别是赶上春节、元宵节,没有提前半个月到一个月,都订不到。”在店里订了50多斤分送亲友的陈大姐这样说,“一开始就买了一点,亲戚们吃了都说好,要我寄给他们,我就又来了。”制面作坊的“老邻居”郑大叔对叶启祥夫妻的制面手艺高高竖起了大拇指:“我们老马尾都爱吃他们家的线面,线面最怕的就是容易糊,他们家的面很筋道,煮久一点也不会烂。”

如今机器已能够代替人工的许多工序,叶启祥夫妇却依然秉承着祖传技艺,坚持每一道工序都手工制作。今年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线面涨到了8块钱一斤,因为手艺辛苦,孩子也不愿意继承他们的手艺,陈文琳无奈地表示:“能做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这门手艺可能到我们这辈就会失传了。”(记者 郑婷 江超云)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