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4日电 (蒋燕 赵奇思 王欢)近日,在历经142天的挣扎求生和医护人员的精心守护后,早产22+2周的“小坚果”,终于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健康出院。
他的顺利康复,书写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出生胎龄仅22+2周,体重430克的小坚果,是目前国内报道救治成功的极罕见超小胎龄、极低体重的生存极限早产儿,他的成功救治,标志着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在超未成熟儿救治领域已达到国内顶尖水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场生命的奇迹,始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母婴保卫战”——今年5月的一天,怀孕仅22+周的妈妈突发子宫破裂、剧烈腹痛,被送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成妇儿”)时情况已经万分危急,母婴都面临着巨大风险。
医院立即启动最高级别的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预案,产科、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新生儿科五大核心团队迅速集结,在几分钟内完成了术前准备和抢救部署。
“当时的情况是,抢救母亲是第一位,但我们必须同时为这个仅22周多的小生命争取存活的机会。”成妇儿重症产科主任魏素梅说。
在手术台上,产科团队以最快速度精准止血、控制险情;麻醉团队全力保障母亲生命体征平稳;输血科确保了血源的快速供应。与此同时,一支早已待命的超早产儿复苏团队已在手术床边就位,严阵以待。
这场高效的多学科协作,为母婴的成功救治赢得了决定性的时间。最终,母亲实施了子宫破裂修补术,成功保住了子宫,但小坚果也被迫提前了近半个孕期来到人间。
“这个宝宝面临的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免疫等全身所有器官系统发育极不成熟的全面挑战。”成妇儿新生儿科主任巨容介绍。
胎龄22+周的宝宝,由于肺部缺乏维持肺泡张力的表面活性物质,出生后必须间断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以改善通气功能。
生后第一天,小坚果就发生了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伴血氧饱和度不能维持,短暂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后病情稳定。接下来的时间里,呼吸机成了小坚果与世界连接的桥梁。医护人员根据血氧、血气分析、胸片、肺部超声的结果,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精细地调整呼吸机参数:既要维持足够的通气,保证机体获得充足的氧气;又要避免气压伤,保护他脆弱的肺部组织。
当小坚果“娇嫩的肺”仍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严重的肺大泡(肺泡壁破裂而形成的含气囊腔,一旦破裂将引起气胸)时,成妇儿优秀的多学科团队再一次集结,为小坚果保驾护航。
在新生儿内科、新生儿外科、麻醉科、介入科、超声科、放射科、呼吸科等多学科讨论后,在宝宝生后第97天、体重2.07公斤时,由小儿外科专家、成妇儿院长张利兵主刀,为他实施了右主支气管封堵,并在胸腔镜下成功行肺大泡切除术。
术后6天,在经历103天的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后,小坚果在纠正胎龄37+1周时顺利撤离了有创呼吸机,标志着他终于闯过了早产儿最艰难的呼吸关,从此可以自由呼吸新鲜空气。
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救治不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人文的关怀。一方面,医护人员是宝宝的“临时妈妈”,她们用柔软的棉垫制作“鸟巢”,提供抚触护理,降低声音和光线,模拟子宫环境。另一方面,新生儿科积极推行“家庭参与式护理”,鼓励父母进入NICU为宝宝开展“袋鼠式护理”(肌肤接触),让父母的爱与心跳成为最好的“良药”。
在NICU团队的日夜坚守下,小坚果一次次化险为夷,闯过了呼吸、循环、营养、感染等重重险关。他的体重从430克稳步增长至3700克(7斤4两),纠正胎龄42+4周,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目前仅需低流量低氧浓度的间断吸氧,经全面评估后,医生终于批准:可以出院。
据悉,小坚果的成功救治,不仅是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多学科协作、超早产儿综合救治能力的集中体现,也刷新了四川省内生存极限超早产儿的救治记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