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发展将绿色理念推到了前沿,而蒙牛乳业在乌兰布和沙漠的实践则成为了绿色发展的生动范例。当我们驱车进入这片沙漠,看到接近成熟的作物与连片的光伏板,那是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蒙牛乳业的沙漠有机奶源地从一片荒芜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是奶业人辛勤耕耘与智慧创新的结晶,它承载着对绿色未来的无限憧憬。
9月6日,蒙牛乳业特邀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及其专家团队,以及奶产业链专家共计60余人,深赴内蒙古巴彦淖尔磴口县、乌拉特前旗蒙牛乳业沙漠有机奶源地,开展“探访更好沙漠有机奶 共创奶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金钥匙蒙牛沙漠有机专场活动。期望借助专家团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推动蒙牛沙漠有机迈向更好新里程。
作为我国第八大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年均降水量只有14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可达2400毫米,想要在无水、无电、无路、无人烟,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农业生产,被视为如同“天方夜谭”般不可思议。然而,乌兰布和沙漠地处北纬40度黄金奶源带,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毗邻黄河,有黄河水的灌溉和滋养,这也为“沙漠有机”创造出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如今再看这片“不毛之地”,映入眼帘的是集中连片的有机饲草和标准化、现代化的有机牧场,形成了集有机种植、有机养殖、有机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内循环沙漠有机全产业链。
在蒙牛乳业乌兰布和有机产业园区,奶牛拥有充足运动空间,躺卧天然松软沙漠,奶牛福利提升到了新高度。近年来,蒙牛人为沙漠有机奶源地插上科技翅膀,不断提高有机管理标准,持续提升有机管理的标杆,执行最严格的有机种植规范及自我管控策略,在病虫害管理上,采纳生物及物理手段代替化学干预,确保生态环境和谐。
根据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统计,当地的沙尘量较80年代减少了80%-90%,风速减小了21.41%。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变,降水量也增至380mm,重新构建了区域小气候,生物物种也变得多样化,虎鼬、沙狐、白琵鹭等很多珍惜的动物开始在沙漠中栖身。
为推动蒙牛乳业迈向“更好沙漠有机”,做好绿色低碳生态建设,实地考察结束后,专家团同蒙牛乳业有关负责人进行座谈,分别从各自专业领域提出了宝贵意见。蒙牛集团副总裁赵杰军表示,下一步,围绕专家提出的建议,蒙牛乳业将持续优化沙漠有机奶源基地建设,联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大学等专业院校机构,引入最新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提升沙漠有机“草牧奶—种养加”产业链价值链水平,创造从“治沙种草到养牛产奶”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全产业链生态、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
蒙牛乳业在沙漠中的努力成果不仅仅是一个奶源地的建设成功,更是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巨大贡献。它让我们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蒙牛乳业积极响应,持续优化建设。未来,它将继续沿着绿色低碳的道路稳步前行,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全产业链生态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