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通讯!单个最重达30公斤!滨城人工养殖海蜇喜获丰收

来源:津滨网 发布:2022-08-03 20:56:04

“这些海蜇将依靠冷藏车的运输,在2小时内到达加工厂进行加工。”8月3日,寨上街道长芦汉沽盐场水产养殖基地人工养殖的海蜇丰收了,闻讯而来的京津冀等地的客商,将一桶桶新鲜捕捞的海蜇运往各地。

最大重达30公斤 海蜇喜获丰收


(相关资料图)

每年七八月份是捕捞海蜇的最佳时机,位于寨上街道的长芦汉沽盐场水产养殖基地人工养殖的海蜇迎来收获季,捕捞的单个海蜇最小重达15公斤,最大达到30公斤。海蜇人工养殖的成功,不仅填补了新区海蜇养殖的相关技术空白,同时也为本市海水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清晨时分,是海蜇活动的时间。它们在水中拖着粉红色的硕大的盖子,摇曳着身姿悠闲自在,到处觅食。捕捞工人们驾驶小船,开到水面中央,利用小船将海蜇驱赶到渔网中,收网装桶运到岸边。

在岸边,由机械臂将刚刚捕获的海蜇吊运到地面,然后初加工、装桶、上车,一系列流程快速完成,有条不紊,一派繁忙收获景象。上岸的海蜇个头普遍较大,很多重量都在15至30公斤。来自河北的水产加工商李先生一早就等在现场,今天他将收购1万斤海蜇,从8月起,每天他都要来收购海蜇。这些海蜇加工后,将销往江浙沪和福建等地。

我国突破海蜇人工繁育技术世界领先

海蜇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海蜇的营养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作为世界上最早研究开发利用海蜇资源的国家,我国在汉晋时期就有食用海蜇的记录。据《本草纲目》记载,海蜇有润肺、化痰、止咳、清热、消食、润肠等功效。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海蜇资源极其丰富,鲜品年捕捞量约为70万吨。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恶化,海蜇自然资源急剧减少,上世纪80年代后期,海蜇资源量急剧下降至10万吨左右。进入21世纪后,我国沿海许多海蜇渔场已形成不了大的海蜇渔汛,其产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为了修复海蜇这一重要的渔业资源,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海蜇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进行研究,并突破了海蜇的人工繁育技术,开启了人工养殖与增殖放流相结合的海蜇产业模式。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人工养殖可食用水母的国家,在海蜇繁育及人工养殖技术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与海水鱼类、对虾、贝类、海参等其它人工养殖品种相比,海蜇具有养殖周期短、生长迅速、环境耐受能力强等优点。

新区海蜇轮放轮捕养殖技术增效益

“我们团队摸索出海蜇轮放轮捕高效养殖技术。”汉盐现代水产公司副经理田桂利说,海蜇养殖周期只需要50天,每年从4月底到10月初都是养殖季节,而且可以与鱼虾混养。通过轮放套养方式,在海蜇大部分达到4kg以上的规格,就可以收获,收获通常捕大留小,即将达到规格要求的成海蜇捕出,留下小规格海蜇继续养殖。目前,养殖2000多亩的养殖水面,产量可高达100万斤海蜇,销往周边省市和江浙沪一带,经济效益非常不错。在养殖过程中,将黄豆小杂鱼等打磨成浆投放到养殖池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海蜇的产量。

近年来,寨上街道深挖内部资源,与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携手合作,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科院、中科院海洋所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引进优良品种、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坚持生态、融合发展理念,打造渔旅融合、渔能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地理、环境、资源等优势,不断做大做好“海洋”经济,逐步探索发展海蜇的深度开发、精细包装,带动天津市及周边地区海水养殖产业升级,辐射京津冀及环渤海的大市场。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