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落地一周年,金融支持“碳中和”后续怎么干?

来源:资本邦 · 2021-09-17 · 文/Sia 发布:2021-09-19 17:01:17
在中国宣布“双碳”目标一周年来临之际,9月16日,清华五道口“碳中和经济”论坛召开。探讨碳中和目标对经济金融理论和实践提出的创新挑战,探索能源相关重点行业低碳发展路径。

据悉,此次论坛以“全球碳中和与能源变革”为主题,重点围绕碳中和全球经济,探讨了碳中和与能源变革、金融支持碳中和、碳中和与新能源三大方向。

在金融支持碳中和板块,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提到,应加强绿色金融监管,防止绿色项目杠杆率过高,资本空转和“洗绿”问题。时任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则指出,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可吸引包括商业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在内的社会资金来助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此外,来自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还提到,建议在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将气候与环境风险的宏观压力测试纳入金融监管范围。

肖钢:注意防止金融业“洗绿”,开发环境权益新产品

肖钢表示,绿色金融是中国“双碳”目标政策框架里面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协同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碳市场的交易,绿色金融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实现当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肖钢认为,一是要实行正向的激励机制;二是要开展环境风险分析。正向的激励机制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财政贴息,怎么样扩大对金融对“碳中和”目标贷款的贴息;比如说中央银行怎么样来设立支持低碳转型专门的工具;比如说再贷款,或者把绿色债券作为央行放款的合格抵押品;另外要建立绿色担保和项目风险的补偿基金等。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下一步应该进一步加强环境风险分析,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开展这项工作,未来怎么样运用一系列工具和方法,帮助金融机构决策者选择项目?环境风险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这些风险都可能会增加投资风险,作为金融机构必须要增强识别监测环境风险的分析和预警的能力。

此外,还要对环境的权益开发新的产品,比如排污权、水权、排放权、用能权等,这些环境的权益都可以作为金融资产的底层资产来进行开发。所以在这里可以开发出若干个创新型的金融产品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对金融机构还要加强环境信息的披露,现在是无论上市公司还是金融机构,都在开始自愿性披露,未来要从自愿性信息披露逐步转向强制性披露,当然要制定规则分步实施。同时要建立公共环境和气候数据平台,特别是对绿色金融的评级和认证进一步加强,通过信息的披露,使得金融机构业务的透明度增加,

肖钢强调,要加强绿色金融的监管,为了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绿色金融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还要进一步统一监管的规则,实现绿色金融的发展和金融业去杠杆的风险防范,要相互协调,也要防止绿色项目杠杆率过高的问题,特别是也要注意防止金融业“洗绿”的问题——以支持“双碳”目标为名,实际上不是干绿色的事情。所以还要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金融创新的监管协调,建立绿色金融分析监测预警的机制,强化资金运用的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王信:探索更多碳金融产品,吸引险企等长期投资者

王信表示,实现碳中和过程中,金融支持非常重要。今年已经发布了顶层设计《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碳中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王信指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政府主导型。一类是市场驱动型。政府主导型包括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适当补偿生态保护支出成本,市场驱动型在发达经济体用得多,因为其金融市场相对发达,也较早进行了碳市场的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就属于市场主导型。

在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中,国际上有不少成熟的经验,欧盟的碳排放权市场是世界上经验最丰富的,碳价的形成相对而言也最为科学合理。通过总量管制和配额市场交易化制度,欧盟的碳排放权市场中金融机构广泛的参与,有各种各样金融的产品,不管是现货还是期货,有助于更好地发现合理的碳价。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随着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顺利推进,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会加入到碳排放权市场中。但王信指出,与欧盟一吨五六十欧元的的碳价水平相比,中国现在统一的碳市场碳价只有几十人民币一吨,二者对于减排的激励和约束的效果不一样。

王信表示,目前中国只有电力一个行业,未来会逐步的扩大到其他的行业。除了碳排放权交易所外,广州也刚刚成立了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所,有望在碳金融产品,尤其是期货产品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推出更多的金融产品。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王信还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二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产权机制,进一步明确生态产品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三是加快市场交易机制建设,除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外,还可以推动排污权、用能权等具有价值、具有金融产品属性。

四是完善市场主体培育机制,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来助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投资生态项目,甚至包括商业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

王信表示,只要好的市场环境,好的碳价格和生态产品价格,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自然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推出各种各样金融的产品,包括贷款、股票、期货产品、保险等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张晓慧:将气候与环境风险的压力测试纳入金融监管范围

张晓慧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它不仅将重塑我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更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能源领域、制造业、经济学界等各行各业迎难而上,协同努力,及早科学设置碳减排目标,部署切实可行的达标方案,出台规范明确可操作的绿色发展举措。其中,金融部门更需要在引导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主动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要简单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国民财富积累和文明生活水平提高为代价,而是要实现碳减排约束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充分理性、智慧的平衡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未来几十年,绿色低碳转型将嵌入所有经济活动的内核,成为投资、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决策的核心逻辑,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也将从不可持续的资源高度依赖型转向持续迭代的技术创新型。

根据联合国的测算,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气温上升控制目标,全球需要总投资大约为90万亿美元,中国实现碳中和同样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据多个机构初步测算,中国实现“双碳”战略所需投资大约在150万亿到300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每年将在双碳领域平均投资3.75万—7.5万亿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全年投资的10%左右。

如此规模的绿色投资,无疑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缘,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如此巨量的资金从哪里来?过往的经验数据显示,绿色金融对碳中和的资金支持比例将达到90%,而政府财政支持比例仅为10%,发展绿色金融能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环保领域,优化全社会生产要素配置,在提供碳中和资金上发挥不可或缺的支柱性作用。

张晓慧表示,也要警惕非理性投资潜在的社会经济成本,国际上有关新兴产业非理性繁荣引发经济金融风险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理性决策,审慎而为,认真做好产能预警与风险监测,方能协力保障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张晓慧表示,发展绿色金融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将气候与环境风险的宏观压力测试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将气候风险纳入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管理,将气候风险监测和管控纳入企业的公司治理框架,有利于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管理,应对气候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头图来源:图虫

转载声明:本文为资本邦原创资讯,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为侵权。

风险提示资本邦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