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工智能创作为音乐教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来源:辽宁日报 发布:2022-04-01 13:48:04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共439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其中,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被列入试点名单。而2022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培养的首批音乐人工智能博士就要毕业了。演出市场这几年的新作品,也不乏人工智能的身影——2019年深圳交响乐团上演了全球首部AI交响变奏曲《我和我的祖国》。近几年音乐人工智能大热,再一次让人们感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如同两株已经缠在一起向上爬行的藤蔓,正开始往深处嫁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门类。

我们已经见识过人工智能写新闻报道和演奏乐器的本事,但音乐创作是涉及更多人类智能感情高级活动的领域,机器人创作的音乐真能代替创作者并打动观众吗?

市场需要音乐人工智能创作,但音乐人工智能水平距离资优生还有距离。网络时代,音乐工业和娱乐工业的全球化,使音乐创作已经不再是音乐家苦心孤诣的探索,而是需要大量品质稳定、好听易传的旋律来加持。特别是影视、游戏等领域需要大量合格但未必不朽的音乐产品。据报道,一些智能音乐创作系统最快3秒就可以创作包括演唱、伴奏、合成全端的音乐产品。而且AI的学习能力远远超过普通人,输入同一风格海量的音乐素材,“它”就会迅速学习模仿。在过去,一个专业音乐创作人从旋律、填词、配器、编曲到制作小样推向市场,周期至少需要两三个星期。这一过程中,还要涉及多名乐手、歌手,每个参与者的时间成本与圈层资源也是一部作品的重要组成因素。而AI音乐创作的时间人力成本优势明显,满足了娱乐工业的巨大胃口。但同样一个音乐人会因为个人的体验与积累,在同行彼此合作中产生火花,有神来之笔,产生“神作”,而AI的音乐作品,往往是中端产品而不是拔尖作品。去年网易AI制作了两首国风作品《耀染先农》和《春启正阳》,做了大量宣传,作为技术突破值得关注,但单从作品的音乐性评价,并非过耳不忘,极易湮没在大批国风音乐中。目前看真正的一线精品制作,AI至少不是首选。

音乐人工智能创作为音乐教育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作为美育之一,音乐有现场性即兴性,讲究师承,也正因如此,音乐教育通常昂贵且受时空限制。这让偏远地区对优质音乐教育不敢奢望。而音乐人工智能则可以模拟丰富的音乐环境和音乐风格,并且可以低成本重复,这对于学习者来说当然是福音,而且传统音乐教育对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音乐工作者普遍的自然科学知识短板。而培养音乐人工智能人才需要从业者更全面的视野,即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扎实雄厚的计算机基础,这就要求音乐教育重新审视选拔的途径和重点。欧美传统音乐学院也在反思,大量多年昂贵严格训练的学生,毕业时却只是作为普通管弦乐手,这显然不是音乐教育的初衷。而音乐人工智能的兴起,可以把数字化和音乐结合起来,这成为音乐人才的新的孵化地。

音乐人工智能也有产生时代新声的可能性。在西方音乐史上,颠覆性的声音都源于历史深处的变化。斯塔拉文斯基的调性剧烈冲突,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噪音爵士和重金属摇滚都曾经在初试啼声时,让听众目瞪口呆,最后又深深迷恋。音乐人工智能的创作在浩如烟海的学习中,虽然始终难以突破情感与阅历的天花板,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精神会不断印记在此刻音乐人的作品中,而这也会逐渐积累在人工智能的音乐素材里。当音乐人工智能的自主创作开启,产生种种令人费解的“创作”,或许我们也需要时间去认知识别这个时代陌生的新声音。(记者王海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