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火热下的"冷"思考:资本热情似火,消费者未必买账

来源:和讯网 发布:2022-01-18 21:04:13

如果说2020年是人类遭遇疫情的“应激”年,那么2021年,人类就进入了疫情后的“应对”年,开始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调整自己与生活、与世界的关系。现如今,2021年已尽,2022年启航,但疫情的传播似乎并没有结束。

新的一年,A股市场上预制菜概念全面爆发。国联水产(300094)、金陵饭店(601007)、福成股份(600965)、春雪食品、北交所个股盖世食品等多只股纷纷大幅上涨,获资金疯狂热捧。不可否认,在宅经济、一人食、疫情催化等因素影响下,预制菜受到越来越多都市年轻人的热捧。但需要考虑的是,在某些特定因素消失的情况下,行业能否如预期的发展?C端消费者是否买账?在面对国人饮食文化巨大差异下,预制菜的准标准式流程是否符合人们的口味?行业渗透率能否达到预期?

什么是预制菜?本质仍为“菜”

预制菜这么火热,那么什么是预制菜?听起来好像挺新鲜的,其实本质仍为“菜”,就是成品或者半成品菜。

据华创证券研究报告显示,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从整个厨艺流程来看,就是不用自己动手做一系列包括买菜、切菜等准备工作,就能直接使用配比好的食材,直接进入烹饪、加热的阶段。


根据其包装方式、贮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别。根据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可分为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根据包装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散销、小包装、大包装三类;根据贮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冷藏、速冻、热链、常温四类。


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20 世纪 60年代各种类型的预制菜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70 年末随着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预制菜在日本迎来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90 年代后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进入,我国开始出现净菜配送加工厂,2000 年后深加工的半成品菜企业开始涌现,但由于条件不成熟,行业整体发展仍较为缓慢。2014 年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外卖爆发式增长,B 端步入放量期,至2020 年,又因疫情阻断B 端消费,餐厅主动将菜品以半成品形式售卖,加上宅家消费爆发,直接催化了C 端消费加速。

概念股涨停潮,资本“跑马圈地”

1月13日,预制菜板块持续爆发,国联水产已连续2个“20CM”涨停,截至收盘,该股报7.46元,总市值68.1亿元;海欣食品(002702)、春雪食品等多只个股涨停,味知香、千味央厨、安井食品(603345)分别上涨6.37%、4.05%、3.17%。


“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已于去年登陆资本市场。行情如此火爆的情形下,与此同时,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回应在预制菜领域的相关布局:

得利斯(002330):将继续以B端+大客户推广为重点任务 扩大预制菜覆盖率

同庆楼:子公司涉及预制菜业务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金陵饭店:控股子公司预制菜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联水产:将加大预制菜产品研发和投放

獐子岛(002069):预制菜产品已陆续上市了蒜蓉粉丝贝等系列产品

神农集团:正在积极探索食品深加工业务 其中也包含了预制菜相关品类的业务

奥瑞金(002701):预制菜系列产品研发及其包装业务已推出首批产品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估为3459亿元,之后将以20%的增长率逐年上升,2023年中国预制菜规模约为5165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预制菜在中国属于刚起步阶段,未来中青年是预制菜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冷链物流布局,预制菜市场将向BC端同时加速发展。山西证券(002500)称,2021年中国预制菜空间规模预计达到3400亿元,同比增长18%。未来3~5年我国预制菜行业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餐饮市场。

行业“玩家”多,渗透率能否达到预期

资料显示,全国范围内半成品菜生产商数量众多,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预制菜相关企业超6.8万家,共146家企业有过融资。安信证券研究显示,由于我国预制菜肴的加工起步较晚,七成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仍处于小、弱、散的状态,不少是个体工商户和作坊式的加工生产模式,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商业经营模式,产品单一,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

当前,我国预制菜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预制菜渗透为10%左右,其中,B端与C端比例接近8∶2,B端餐饮业预制菜市场规模约为1680亿,C端预制菜市场则约500亿,整体预制莱市场规模约为2200亿元。

数据上看,预制菜目前的重头戏是B端。但B端采购者≠最终消费者,品质的好坏还是要以最终消费者的体验为准绳。B 端和C 端特征不同,B 端需点对点服务,且由于采购者不等于消费者,B 端的采购决策更趋多元,其中服务力、成本优势以及特定客户关系是做B 端的核心要素,客户离开成本高。渗透率能否达到预期或许还是个未知数。

C端消费者是否买账?惯性思维下的高教育成本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物产种类、丰足程度不一,导致各地居民饮食习惯及口味不一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八大菜系”闻名遐迩。与西餐相比,中餐加工艺术化,海外更公式化。

西餐追求科学营养,整体加工相对简单,侧重保留食材鲜嫩味道,且一定程度保留生吃习惯,如蔬菜沙拉、半生牛排等。预制菜不存在较多发挥空间,多数情况下“生鲜净菜+复合调味料”即可。

中国的烹饪艺术,种类繁多,精华剖多。烹饪艺术的细致,严格,精致极致,在世界上也能独树一帜。从宏观上来看,有烹制法种种,比如加工的火候,原料的形成,调制的味道,雕刻拼摆,还有红案、白案等各种烹饪技艺。从微观方面来分析。仅仅烹制就有烹、炸、炒、滑、爆、炖、焖、煨、烧、扒、煮、煎、贴、氽、煽、蒸、烤、涮、熬、拔丝、蜜汁、瓤、焗、炮、拌、腌、卤、酥、熏、腊、酱、挂霜、过油、走红、、焯水、勾芡、制汤、挂糊、上浆登50来种。以烧来看,又有红烧、白烧、葱烧、酱烧、生烧、熟烧、干烧登,不一而足。

中餐有着极强的地域属性。湖南、川渝等地好吃辣、江南地区口味偏甜、广东、福建口味清淡、北方大部分饮食习惯以咸口为主......这些约定俗成的普遍习惯,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味觉系统之中,即便在饮食习惯愈发交融的当下,人们的底层味觉依然难以改变。

归根结底,这是商业思维与传统习惯之间的矛盾。

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预制菜是否能迎合C端消费者的需求或许还是个难题。据证券日报报道,记者走访后发现,相较于资本市场的火热,不少消费者对预制菜似乎既“陌生”又“不感冒”。在深圳某家大型超市中,记者发现,预制菜有专门的的摆放区域,品种众多,却人迹寥寥。

“经常看到相关的广告,但没有亲自尝试过”,一位年轻消费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太贵了,消费不起。”另一位消费者表示:“平时买的较多的是切好的食物原材料,预制菜很多都是机器按照比例计算炒好的,味道一般。一个人偶尔可以吃下,一家人的话不太行。”

另外,目前预制菜在商超中总体占比较小,价格相对较高。在某电商平台以“年夜饭预制菜”进行搜索,会显示全国各地不同菜系的“年夜饭套餐”,包括广东盆菜、佛跳墙、大闸蟹等,售价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针对部分消费者认为预制菜“不够营养”、“口感欠佳”,甚至担心其食品安全的问题,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这说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还不够深。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既需产业端进行更多的创新升级以及产品迭代,也需要资本端助力整个行业向健康、良心、有序的方向发展。

传统文化,地域因素,人口因素等等,相信大家不少人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每一种独特的风味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操作方法,中餐不比西式面包,同一道菜,一千个厨师就会有一千种味道,这完全取决于掌勺师傅的水平,但这个水平并不能标准化,少放一点调料,味道或许就千差万别。而相对于“准”标准式的预制菜来说,人们想要改变这个习惯,或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由此来看,预制菜发展时间较晚,消费者仍对预制菜的品质存在不信任,且实际使用步骤相对复杂,或许需要更高品牌营销投入,来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

文末一个思考,在资本的裹挟下,未来如果出现品牌的连锁店龙头,会不会形成垄断?对于传统的餐饮文化有多大的冲击?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