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不仅仅是把民俗送进“非遗”名单 要让民俗进入我们生活

来源:东南早报 发布:2022-02-25 15:36:08

虽然元宵佳节已过去一个多星期了,但人们对那些在各种各样民俗中展露出的浓浓“年味”仍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在泉州晋江安海镇庵前村,人们不能忘怀的是元宵节的提灯、游村、分烛等民俗活动。

“厝边头尾贺新人,厅堂喜气人挤人。阿公伯叔分烛忙,提灯游村点点红。”

“一年一度上元灯,斗巧争奇各自矜。最是登丁同仰企,期能多子又高升。”

这些闽南民俗诗话道出了村里这个民俗活动的特点及其美好寓意。

这种传承了200多年的民俗活动让村里的元宵节有着独具一格的味道:

“‘灯’与‘登’谐音,登科也;闽方言中,又以灯为丁,寓意‘添丁’。每年的这个时候其他村的人都知道,要过热闹的元宵节,来我们村准没错。孩子们都盼着这日子,村民们也都会自觉地来参加,这是一种传承,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民尤芳输这样对记者说。

传承百年 是对新人的祝福

元宵节当晚,走进安海镇庵前村,人声鼎沸,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我们来到新婚夫妻尤鸿源、张颖家中。来客很多,很热闹。主人尤英都指着厅堂介绍道,他们正打算迎接前来送祝福的孩子们。记者注意到,厅堂中摆满了糖果、饼干、蜡烛。家中长辈们个个穿着喜庆的衣服,新人正对着公婆、长辈们请安行礼,长辈们边回礼边说着祝福话。过了一会儿,一群孩子排着队,提着灯笼走了进来,边走边齐声朗诵着闽南四句吉祥话。新娘新郎和家人们则拿着糖果、饼干、蜡烛,分发给前来送祝福的孩子,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我们村村委会非常重视这项民俗的传承,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会举办提灯游村分烛民俗活动。具体就是,每年元宵节前一年内结婚的新郎家中,在元宵节晚上都会准备好红色蜡烛、糖果等,赠给提灯游村前来贺喜的孩子们。现在大部分孩子提的是电灯笼,新人们就也与时俱进,多准备电池相赠。”尤芳输说。

“元宵火斗繁华,万点流星万朵花。蜡烛如椽香似柱,游人看到月轮斜。”庵前村的孩子们在元宵节,点上一盏灯,走街串巷,从这一家走到那一家。点点蜡烛的光亮,像一条游龙,闪耀着村庄的轮廓,这样的场景,在这里已经传承了200多年。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正月十二这天,庵前村一户人家为其长子操办婚事,同村族人皆来庆贺,孩童欢呼雀跃,笑语连天。洞房闹尽,客人携儿女回家,路黑难行,这户人家遂赠众人蜡烛,一人两支,以作途中照明之用。后逐渐演变为庵前村元宵节提灯游村分烛的俗。

村民尤芳输回忆,他小时候,元宵节那天吃完晚饭,小伙伴们就提着小灯笼开始一家一家上门添喜去。“往年最多的有二十几家新人,今年是七家。只要是去年有过喜事的人家,都会早早买好了东西,准备在厅堂里,等待我们来分烛。陪同孩子们一起去的大人在路上就会给我们介绍,谁家去年娶新媳妇儿啦,这个是谁家,那个是谁家……就在这样的节日里,孩子们被大人们进行了一次全村的人口普查工作,不仅有小伙伴们一起玩闹,还认识了不少长辈、同辈,无形中是一种对邻里关系的促进。”尤芳输笑称,有邻里之间偶尔发生矛盾,也可以借由元宵节提灯游村分烛的活动重修旧好。

满是期待 也是浓浓的乡愁

泉州元宵节点灯俗由来已久,源于中原,兴于唐宋。《宋书》有云:“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这是古时关于泉州花灯的真实记载。

在闽南人眼中,灯笼象征红红火火、安吉祥、幸福光明,其美好的愿望又大多与“丁”有关。“你看,刚刚挂在新人家里厅堂中的一个灯笼烧起来了,村民随之大喊‘出丁了,出丁了’,闽南人都知道,这是一种最美好的祝福,表示这家人要添丁。”村民沈先生每年都会参加提灯游村分烛民俗活动,他对记者说,闽南话“灯”“丁”同音,闽南一带有“担灯”风俗。在庵前村,村民家有新嫁女的,要在上元节前,给女婿家送莲花灯和绣球灯挂在新人房中。“不管是挂灯、送灯、游灯、出灯,还是庵前村的提灯分烛,都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生命的一种最朴实的愿望。”

村民王小姐是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参加的,“在我们村,正月十五没有参加提灯分烛就不算过年,我小的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现在我每年都会带着孩子一起来凑热闹,让孩子用闽南语了解闽南风俗、闽南文化,就像回到我小时候一样”。

村民尤芳输说,有远在他乡谋生的游子春节回乡,都要等元宵节活动过后再出门;不能回乡观看的,都会通过朋友圈等方式加入。“庵前村的提灯游村分烛也寄托了一种浓浓的乡愁。”

庵前村人沈诵柱离开家乡到广东东莞已经28年了,回忆起小时候分烛的场景,仍是兴奋异常:“记得在十来岁的时候,元宵节天还没黑,哥哥姐姐们就会拿出一早准备好的灯笼,呼朋唤友。当时因为条件有限,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一盏灯笼,哥哥就会说:‘我先进去分烛仔,出来后再换你提灯笼进去。’可是我很内向,进门后不知道说啥,就呆呆地站在门边。依稀记得新郎问我:‘你会念四句吗?’我不敢应,只是嘟囔着说要分烛仔,差点就要夺门而出,最后新郎还是给了我一对小红烛,还帮我点好,粘在灯笼里。我提着灯笼满心欢喜出了门,只是一句恭喜的话也没说。最有意思的是,偶尔中途哪户人家里冲出一条狗,我们就被追得人字拖都跑脱了,紧紧攥在手里的分到的几对蜡烛,到家发现都断成几截了……”

活态传承 守住传统的年味

村中年长的村民介绍,此前有庵前族人移居台湾后,不仅光大了家族遗风,亦将元宵节分烛之俗在台湾多地传承下来。

沈诵柱说,作为庵前村人,虽然远游在外,但还是会和小孩说说闽南话,讲讲家里的老风俗。记者现场看到,很多年轻的父母是抱着襁褓中的婴儿一起参加民俗活动的,婴儿也许还不懂得什么,但有些传统的美好,难道不就是这样被植根被传承的吗?

如何把民俗传承下来,有着多代人记忆的提灯游村分烛似乎给出了启示——活态传承。到了元宵节这一天,村民们知道不仅要猜灯谜、逛庙会、赏花灯,更记得要在晚上走出家门,提上灯,走进新人家,说上几句闽南四句,分到蜡烛和糖果。“民俗文化来自民间,必须有民众参与,而热闹、喜庆、祥和的氛围让邻里之间更加和谐,这就是一种活态呈现。”安海文化爱好者汪建育说。

“一种俗活动要从某个村、某个小镇等小区域走出来,变成全民参与的活动,首先就必须有代表和广泛,另外必须得到当地重视,才能更加规范并有核心力量。”“需要有去卖力推广的人才,需要去深挖背后文化内涵的专业人才,也需要钱财的支持。”

如果说文化是灵魂,那么民俗就是载体,就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承文化不仅仅是把民俗送进“非遗”名单,更要让民俗活动、民俗惯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张博 张美娟)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