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热”吸引许多人慕名成为博物馆志愿者

来源:合肥在线 发布:2021-12-09 16:42:37

近年来掀起了“博物馆热”。怀着这份热爱,许多人慕名成为博物馆志愿者。走进安徽博物院,这里有一支100人左右的志愿者队伍,他们的年龄和职业各不相同,有的是退休老师,有的是医生,却凝聚成为一个大家庭,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添砖加瓦。

要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还要通过“重重关卡”

“2017年退休之后就来这儿了。”辛宏,安徽博物院志愿者,退休之前曾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谈及为什么选择来这里当志愿者,她几乎不加思索地回答,“一直对中华文化很感兴趣,博物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如何成为一名安徽博物院志愿者?从2017年底报名到2018年4月正式走上岗位,回首这期间的历程,辛宏感慨,“毫不夸张,要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闯关。”

“第一步资格初审,然后是面试,面试完了就开始培训,培训一般要一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在双休日。”辛宏介绍,安徽博物院有四个基本陈列展厅,各项培训合格后,每个人都要申领一个展厅。根据展厅内容的多少给出限定讲解时间,通过这轮考核后才能上岗。

要成为一名文博志愿者,最重要的是要对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励自己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目前,我们团队注册志愿者约为百人左右,常年坚持到馆服务。大家已经形成一种默契,每个人的讲解时间基本上固定。”辛宏介绍,“工作日像我这样离退休的或者是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一些的人来得多一些,双休日和节假日以平常工作比较忙的志愿者为主。”

“有的时候会碰到比我们更专业的,这时候就互相交流,不懂的也可以请教观众,没什么丢人的。给孩子讲呢,顾及到他们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就要稍微浅显一点。”多年来的经验,让辛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打法”。面对不同的群体,她总是能找到适合的讲解方式。

“我发现年轻人越来越多,大学生会成群结队过来。从他们的反应可以看出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里。”对此,辛宏内心有说不完的感动。

为了一个展,

参考近3000篇论文

“我2017年来的,刚开始全年有500个小时泡在这儿。”陈琛打小历史就满分,热爱文史的她与安徽博物院结下不解之缘。这两年即便因为疫情,她的服务时间也有600多个小时。

今年11月30日,由安徽博物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锦绣西域——新疆丝路文物精品展”在安徽博物院新馆开展。

早在半个月之前,陈琛买了一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对着展览大纲“勾勒”展品出土的具体方位。她说自己没去过新疆,想要尽可能地获取文物的“身份”。截至开展当日,陈琛参考了近3000篇论文。

“比如,我想找敦煌的资料,就在论文库里输入敦煌两个字,不管100篇还是300篇论文,全部下载之后再归类。”她常常“一网打尽式”搜集相关知识,总能“淘”到需要的知识。“时常感到本领恐慌。大家有个共识,保证对展陈文物知识做到烂熟于心。”

多年来,陈琛保持着手抄笔记的习惯,几乎每个展出的讲解词本上都密密麻麻地摘录了补充讲解的内容。

她坚持信息源的权威性,因此每一个笔记的内容均来自于公开出版的论文和相关的书籍。“必须言出有据,因为我们服务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对外的窗口单位,一定要保证讲解内容的严谨。”

当“别人家”的群聊讨论吃喝玩乐的时候,志愿者群聊可能为了一个字的读音“争论不休”。11月29日晚上从七点四十分到十点,为了弄清一个文物名称,群里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特别有意思,大家各种查资料,各种查论文,就为了确定这位‘氾法济’先人是‘氾(fan)’还是‘汜(si)’。西域特展处处皆专业,字字皆知识。”陈琛说,从她入馆的第一天就发现了这个“特殊的氛围”。“保持准确严谨,是大家坚持的底线。”

和大多数志愿者一样,陈琛也爱“刷馆”。有一次,她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待了三天,按照导览手册一个个看主题展厅。“长期在博物院讲解文物,有了不一样的知识储备,看的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比如青铜器,我们会看它的纹饰和制作工艺,关注器物的作用。”陈琛说,“刷馆”既是开阔眼界,更是对知识储备进行拓展更新。

团队成立于2007年,

计划开发更多志愿服务项目

今年33岁的许名,2016年成为安徽博物院志愿者。这是他来合肥工作以后参与的第一个公益性组织。2018年,他还参加了合肥市蓝天救援队,定期给队员培训一些现场救援急救知识。

谈起自己成为志愿者的经过,许名用“机缘巧合”来形容。2016年,在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工作的许名被邀请到安徽博物院给志愿者培训心肺复苏等急救方面的知识。培训结束后,他萌生了当志愿者的想法。工作繁忙的自己是否还有精力兼顾这份使命?许名也曾犹豫过,但他最终还是决定报名,并且一干就是五年。

和其他志愿者不一样,许名选择固定讲安徽文明史陈列展。来自安徽凤阳的他,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希望通过他的讲解,让更多人走近安徽。

“志愿者要保证每年服务时间不少于80小时,讲解不少于24批次。2022年志愿者招募开始了,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进来。”许名说。

每年,安徽博物院都会为志愿者制作一个纪录片。许名连续几年接下了拍摄剪辑的任务。他在讲解之余,记录着身边发生的点滴小事。每当问起成为志愿者的感受,得到最多的答案是“这里给人一种家的感觉”。

安徽博物院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07年4月,现有志愿者近百名,主要开展“展厅义务讲解”“导览咨询服务”“公益社会教育”“历史文化宣讲”四大主题志愿服务工作。

“回望2007年至2020年,安徽博物院累计注册志愿者近千人次,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段,服务内容涉及讲解、咨询等,已经累计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达10万小时,涉及公众总数近23万人次。”安徽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副主任徐康介绍,在博物院的支持下,团队还成立了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管理成员由5名志愿者代表和4名院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在志愿者团队建设与提升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近年来,安徽博物院重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先后被文化部评为“基层文化示范项目”先进典型;入选全国首批61家“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并荣获全国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一百”先进典型活动之“最佳志愿者服务组织”“最美志愿者”“安徽省十大志愿服务”称号等。

安徽博物院透露,今后会进一步提升志愿者服务,正在准备开发更多服务大众的项目,比如参与策划展览、参与展览文案的撰写等。(记者 刘畅 高博)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