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已满月 累计成交额3.29亿元

来源:金陵晚报 发布:2021-08-17 09:13:33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迄今已满月。上海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651.88万吨,累计成交额3.29亿元。8月13日,CEA收盘价为54元/吨,较首日开盘价上涨12.5%,较首日收盘价上涨5.41%。如何提升市场活跃度,成为未来各方推进方向。

价涨量缩

所谓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买卖。政府首先确定减排总量,然后再将排放权以配额的方式发放给企业等市场主体。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对记者解释,“比如一个企业本来一年排放100万吨的二氧化碳,经过公司的努力,降到了50万吨,那另外50万吨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了。”

据统计,在全国碳市场运行满月的21个交易日中,CEA日均成交量为31.04万吨。从成交方式来看,挂牌协议成交量为533.9万吨,占比81.9%,挂牌协议成交额2.77亿元,占比84.15%。21个交易日中,仅3个交易日有大宗协议交易。此外,价格稳中有升,从上线时48元/吨最高涨至61.07元/吨,8月13日收盘价54元/吨。

近日,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全国碳市场交易量不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到目前为止,企业的交易账户开户率是80%左右,也就是2162家发电企业中约1600家完成了开户。企业资金账户的开户量比较低,进而影响了企业入市操作。二是此次纳入交易的企业中,大多没有参与过地方试点交易,对碳交易有关流程、管理方法、管理意识的理解都还有所欠缺,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意愿目前还有待提高。

据记者了解,随着全国碳市场启动,此前并非碳交易试点省份的江苏,由于并未积累太多跨区域碳交易经验,参与度并不高。昨日,全国碳市场CEA收盘价51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下跌5.56%。总成交量为50万吨,总成交额2575万元。

扩围在即

对于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全国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和交易品种正在酝酿扩围。当前,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正在抓紧对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情况进行摸底,为这些行业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准备。8月初,生态环境部已决定在河北省、吉林省、浙江省等地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根据时间表,12月底前,试点地区将基本建立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机制。此外,7月底,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期货交易所在积极研究碳期货,拟在条件成熟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

另据了解,当前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限于控排企业,专业碳资产公司、金融机构、个人投资者暂时还没有入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金规模和市场活跃度。相关人士建议,应加快推进碳期货市场等碳金融创新,鼓励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运营碳期货、碳期权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等探索设立市场化的碳基金。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研究员高慧珂指出,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价格在50元/吨左右,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相比,2019年欧盟碳配额均价为27.8美元/公吨,韩国碳配额均价为25.56美元/公吨,国内碳配额交易价格相对较低。从国际碳交易市场价格走势来看,2016年之后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因此随着国内碳交易市场规则不断完善,交易机制不断成熟,未来碳排放配额价格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采访中,韩晓平也表示,碳交易市场并不是减少碳排放的唯一选择,还要把其他如碳汇、自主减排、技术进步等机制建立起来,制定一个整体逐年递减的机制。此外,碳交易市场是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减少碳排放总量的目的,“与其他交易市场不同,它是个总额递减的市场。一旦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市场的交易量将逐渐萎缩”。(记者 江芬芬)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