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爱吃烤肉 诗经里有一兔三吃、楚国人还吃烤乌鸦

来源:厦门晚报 发布:2021-08-16 10:29:02

夏天,是撸串的时节。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喝啤酒撸串,不失为炎炎夏日的一桩美事。烧烤当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虽然古代并没有“烧烤”这个词,而是用“炙”来指代,但其实古人的烧烤食材丰富得多,吃法更是五花八门。

先秦

诗经里有一兔三吃

楚国人还吃烤乌鸦

烧烤在古代有三种技法称呼,分别为燔、炮、炙。燔,《礼记》中解释“加于火上曰燔”,也就是直接放在火上烤;炮,需要先将食材用草或者湿泥包裹起来,然后放火中烤,做法类似于后世的叫花鸡;炙,“贯串而置于火上”,可以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烤串。

《孟子·尽心下》里有关于炙的记载,其中公孙丑问:脍炙与羊枣孰美?脍,指的是细切的肉或鱼,脍炙就是烤肉或者烤鱼。可见早在先秦以前,烧烤就已经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了。由此,到了后来人们把到处为人所称颂的诗文称为“脍炙人口”。

《诗经》中也有关于炙的记载,《诗经·瓠叶》云:“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首,燔之炮之……”这里描绘了一群贵族烤着兔肉饮酒的场景,而且人家吃得还特别讲究,“一兔三吃”,分别用炮、燔、炙三种烧烤技法烹饪。先秦人对烧烤的热爱在《楚辞》里也有体现,比如《楚辞·大招》云:“魂兮归徕!恣所择只。炙鸹烝凫,煔鹑陈只。”看看当时楚国人吃得有多“野”:火烤乌鸦、清蒸野鸭、烫鹌鹑……烤乌鸦是个什么味道?现代人恐怕很难想象啊!

汉代

木炭讲究材质 食材路子更野

现存的对于汉代烧烤饮食风俗的记录,大多见于画像石资料。徐州铜山汉王乡东汉墓出土的《庖厨》画像石,第一层中间刻有人在案上切肉,右边有一人在炉上烤肉串,他左手拿着肉串,右手持扇子扇火,左边悬挂的是待烤的肉类和待宰的动物。这画面,这动作,是不是仿佛昨晚在小区门口的烧烤摊见过?

汉代烧烤所用的木炭,开始讲究材质。其中,桑炭为最上。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中记载了一件君主吃烤肉吃到头发,怒而追查的案件。查案人表示:臣调查了一下烤肉工具,木炭是很好的(“桑炭甚美”),铁炉也很坚固,这样烤出来的肉,再夹出来都焦脆了,却唯独三寸长的头发不焦,这不像是烤肉人的罪。

接下来再来看看烧烤最重要的一项——食材。汉画像石庖厨图上,不仅显示了宰牛、羊、猪及杀鸡、屠狗等情景,还悬挂着龟、鱼、雁、鸟、兔等不同动物的腿肉。传统“野味”如鹿、麋、野猪、兔、雁、雉、雀、鹤等也一一在列。与前代相比,汉代烧烤的食材路子更野,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架绿釉陶烤炉,上面的沿口两枚签上分别串了四只无翅蝉。

唐代

认为吃烤全羊消灾 四种烧烤能治痔疮

烧烤到了唐朝,突出一个字——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是一位烧烤美食家,他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提到了食用骆驼肉,“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酉阳杂俎》中也提到“将军曲良翰,能为驴鬃驼峰炙,味甚美”。“烤驼峰”带有“西域风味”,做法是将驼峰切成薄片,佐以各种香辣调料烧烤。

这些都不是北方常见的菜肴,只在盛产骆驼和胡风盛行的地方比较多见。唐代的烧尾宴食单上有一道“红羊枝杖”(可能是现代烤全羊的前身),做法是将全羊留有四肢,在火上烤成近似红色,谓之“红羊”,取消灾灭祸之意。

吃烧烤现在常被视作不健康的饮食方式,而在唐代人眼里,有些烧烤却属于药膳。唐代名医咎殷在《食医心鉴》中记载了鸳鸯炙、野猪肉炙、鳗黧鱼炙、炙鸲鹆(八哥)、炙黄雌鸡等多种烧烤美食。他在书中提到,前面四种烧烤还能够治疗痔疮及并发症。如“野猪肉炙”,就是烤野猪肉,将2斤野猪肉,切好,撒上椒、盐、葱白等弄熟,空心食用,能“治久患痔下血不止、肛边及腹肚疼痛”;“鸳鸯炙”,就是烤鸳鸯,用鸳鸯一只,烤得特别熟,然后细切一下,蘸五辣醋吃,能“治五痔瘘疮”。

宋代

羊肉极受推崇

皇帝半夜犯馋

宋朝人继承了隋唐的烧烤风格,食材益发广泛,并被引进节俗之中。宋时的“暖炉会”中,吃烧烤便是内容之一,《岁时杂记》也说:“京人十月朔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围坐饮啖,谓之暖炉。”

羊肉在宋代极受推崇,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宋朝最喜欢吃羊肉的皇帝是宋仁宗。《宋史·仁宗本纪》说北宋仁宗皇帝一日晨起,对近臣说:“昨夕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烤羊肉)。”侍臣问:“何不降旨取索?”仁宗回答:“我听说最近宫内但凡兴起什么,宫外就跟着效仿。我害怕今天夜里吃了烤羊肉,底下人就会做好皇帝天天夜里都要吃烤羊肉的准备。年深月久,杀羊无数。岂能为了自己一时的口舌之欲而开启无穷的杀戮呢?”仁宗说完,左右人等皆呼万岁,有人感动得涕泪横流。

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录了宋朝夜市中食物的丰富,其中冬日夜市上流行一种美食,名曰“旋炙猪皮肉”,就是将猪皮肉放在炭火上烤制,猪皮上挂一丝丝肉,既能尝到烤肉的美味,还会嚼出猪皮的油,让有嚼劲的猪皮口味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