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至77.3岁

来源:西宁晚报 发布:2021-07-12 15:56:33

多少岁算老人?老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芬兰一项研究发现,如今老人的身体要比30年前同年龄的老人“年轻”很多。研究作者说:“人们对老年的固有认识已经过时了,如今老人的寿命在延长,身体各项机能水平在提高,失能年龄也在后移。”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数据,从2015年到2019年底,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从2015年的10.25%提高到2019年的19.17%,老人越来越年轻,也越来越健康了,但随之而来,也有新的问题需要面对。

数据显示老人越来越年轻

芬兰一项研究对比了1989-1990年间与2017-2018年间75-80岁老人的数据,分析当代老人与30年前同龄人相比,步速、握力、膝关节伸展强度、肺活量、语言流畅性、推理能力、记忆力等都有进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徐米清表示,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从现代人的一些健康指标来看,近30年来老人的身体健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寿命延长了,身体也更健康。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9年底,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76.3岁提高到77.3岁,4年提高了1岁,而且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

“以前65岁老人就算高龄,但现在老人到85岁才算高龄,这也对高龄老人的护理提出新的挑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三区护士长方燕龄告诉记者,当人们寿命延长之后,以前很少出现的老年疾病,现在都表现出来了,而且越来越高发。

健康老人应符合这些标准

徐米清指出,与过去相比,我国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近30年来,传染性疾病、母婴疾病、营养相关疾病的负担大幅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非传染性疾病逐渐成为国人的健康杀手。

“现在国人首要健康目标应是防控慢性疾病,尤其是老人。”徐米清表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现在都提倡健康老人,那么怎样才算是健康老人?如果自己患了各种慢病,还算不算是健康老人?

对此,方燕龄给出自己的答案:是否患有慢病并不是衡量健康老人的标准,要评价一位老人是否健康,主要看他身体各功能是否完善,日常生活能力是否具备,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以及是否发生失智现象。如果以上指标都正常,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位健康的老人。

新时代也会带来新问题

人是社会动物,因此不同时期的老人也会带有时代印记。随着时代发展,他们也面临着全新的问题。

首先,对于高龄老人的护理需求更高了。人均寿命延长,意味着老龄化人口会逐渐增多,社会对于高龄老人的护理需求就更多了。

徐米清说,以往如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出现,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可能会很快地夺走患者性命;但现在心脑血管疾病救治水平提升了,病死率大幅降低,却带来另一个问题:后遗症患者增多,要求病后的康复训练、居家护理等都要跟上,这对患者、家属和社会也是全新的挑战。

其次,体力劳动减少,运动量也减少了。大部分老人在年轻时都从事过高强度体力劳动,但现在生活更便利了,做家务可以用电器,出行可以坐车,这也让老人运动量大大减少。

方燕龄指出,从40岁开始,人的肌肉力量下降就会非常明显,建议老人要预见性地开展运动锻炼,保持肌肉含量。健康老人的运动量应当与正常成年人是一样的,每天尽量运动半小时,散步、打太极,对防病很有好处。

此外,老人要积极适应新科技,全社会也应该给老人一点学习的时间。受疫情影响,出入公众场所都要展示健康码,到医院挂号也要先网上预约,这给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带来了麻烦。科技的进步本应予人方便,现实却把老人排除在方便之外。

方燕龄表示,让老人维持社会参与度,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老人如何融入智能化社会,应该是一种双向行为:社会要给机会老人向前走,如针对没有健康码的老人安排预案、医院保留传统挂号方式让老人顺利就医;家人也需要多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老人本身也不应拒绝追逐潮流,应积极拥抱新时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