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西险大塘加固 对提升杭州主城区防洪抗汛能力具有战略意义

来源:杭州日报 发布:2022-09-16 08:08:17
9月以来,台风的节奏猛然加快,“轩岚诺”刚走,“梅花”气势汹汹而来,而今年第13号秋台风“苗柏”、14号台风“南玛都”也已经生成,海面上可谓“多台共舞”。

防台抗台,成为当下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杭州而言,台风年年来,年年都有考验,近几年也很少遭遇台风严苛考验,这次面对“梅花”,就有人说“没想象中那么猛烈,感觉又白忙活了一场。”

台风影响较小,让人不由得庆幸。但真的以为台风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对防台工作麻痹大意,就危险了。防台工作涉及城市、农村这么多人的生命安全、这么多财产的安全,不容侥幸。每次台风来临,都是对杭州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次大考。

面对一场场考验,杭州全市上下的态度也是一贯的、明确的。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捷在全市防汛防台工作调度会议上所强调的,要做到战略上高度重视、战术上精准细致。严格执行“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到人”制度,市领导要靠前指挥、赴重点区县(市)督促指导,各区、县(市)“一把手”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把防御的各项举措抓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

宁可防而不用,不可用时措手不及。答好抗击台风这道考题,需要坚持底线思维,把问题想得更严重一些,把困难考虑得更大一些,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

历史上的教训也不少——1988年8月7日,8807号台风在浙江象山登陆,杭州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重创,一夜之间,数以万计的树木被刮倒,电讯和输电线路中断,造成全市严重的停电、停水事件,铁路、公路和市内交通一度中断。还有2004年的“云娜”、2005年的“麦莎”、2006年的“桑美”,也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古人早云:“厉兵秣马备不懈,枕戈待旦防未然。”可以说,危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如果稍微放松警惕,可能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凡事有预见性,防患于未然,远比出了险情再去补救更为重要,损失也能降到最小。

本月初,杭州开工建设的一项重大项目——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就是“工作走在前、防患于未然”的工程。西险大塘依东苕溪右岸而建,始于余杭南湖分洪闸,终于德清大闸,全长44.6公里。工程采用“导流入湖”的措施,拒山区洪水于平原之外,是阻遏苕溪洪水进入杭州城区的唯一屏障。

新中国成立后,西险大塘先后实施了一期、二期加固工程。这一次,工程估算总投资58亿元,将西险大塘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至“200年一遇”,有效解决原堤坝防洪标准低、存在渗漏隐患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区域防洪能力、提高城市安全系数。不仅如此,在防洪排涝功能基础上,工程将融入景观、休闲、运动、文化、旅游等功能,实现多元综合价值。

投资这么大,效益如何衡量?其实,这笔账很好算,就成本和风险而言,有效地防止危机的出现,总比在危机发生后再实施干预更有意义。特别是,随着杭州城市发展和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之江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加快推进西险大塘提标加固,必要性、紧迫性就更加凸显。

刘捷在实地检查西险大塘防汛情况也指出,实施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除险保安”的迫切需要,对提升杭州主城区乃至整个杭嘉湖平原防洪抗汛能力具有战略意义。要高站位高标准推进工程建设,强化要素保障、科学组织施工,严把质量和安全关口,力争项目早日建成投用、发挥综合效益。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努力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效果。”人们无法战胜自然,但是要避免因工作不到位而造成损失。天灾阻挡不了,但是,可以通过强化责任、细化工作,用“绣花”功夫做好应对,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特别是要努力避免人员的伤亡。

我们也欣喜看到,每次台风来袭,画面都很温暖:党员干部冲在一线,奔走在瓢泼大雨中,深入村庄农户,排查隐患、转移群众、安置群众;各方力量迅速集结,星夜驰援;临时安置点内热气腾腾,安身更安心……

与台风过招,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有备而战,全力以赴,我们终将取得抗击台风的一次次胜利。(首席记者 徐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