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考古人奋战在田野中 用手铲在泥土中挖掘与时间赛跑

来源:杭州日报 发布:2022-07-19 09:07:06

天为盖,地为庐。

一顶草帽,一张垫子,一支笔和一个本子是考古人的标配。

已入三伏,但无论是伴随机器轰鸣的基建工地,还是四处蝉鸣不断的野外遗迹,常常有杭州考古人的身影——他们冒着高温,常年在户外工作,细心发掘。

今年初,杭州面向全国发布了“招贤纳士”的考古征集令——招聘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者,一时间,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高尖人才”简历像雪花一样纷飞而来,经过田野考古“沙场点兵”,10人最终入围。如今,这批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正奋战在田野中,他们用手铲在泥土中挖掘,与时间赛跑,他们的“战高温”有着别样的故事。

毕业于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的张恒源,就是通过田野考试招募进来的新生力量之一。入职后的他,就被安排在田野从事考古发掘工地,目前,位于临安的天目窑遗址是他的“主战场”,在发掘的同时,也在进行该项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清土、刮面、拍照、绘图……这些工作都需要在户外完成。”张恒源说。

每一步都需要考古人细心地处理,既要不遗漏一丝细节小心提取文物,又要把握好时间,在妥善开展保护工作的同时,仔细地将刚揭露的遗迹、遗物做好记录,保留下它们最原始的信息。

在户外,简单的遮阳棚可是考古工地的“香饽饽”。张恒源说,每天到工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伙伴们一同撑起遮阳伞和遮阳棚,放好简易桌椅,这便是一个可以遮挡阳光的测绘点,也为一天的现场绘制遗迹图工作做好了准备。

除了遮阳伞和遮阳棚,发掘现场更多的是那一张张临时撑起的遮阳网,虽然材料只有几根竹竿和黑网布,但总是能在大家的巧妙配合下撑出一整片阴凉。四四方方的探方,加上几片遮阳网,便是夏天考古工地最具特色的存在。

常年野外工作,面对夏季烈日曝晒是常态,考古人往往“全副武装”——遮阳帽、长衫、冰袖、防晒霜等都是必要的基础装备,有时候还会出现便携小电扇等“高科技”。

防晒补水是关键。随着温度的升高,张恒源和同事们随身携带的水杯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小保温杯变成了最大号、桶装型的凉水壶。

“工作间歇咕嘟咕嘟一大口,是一种幸福和满足。”张恒源说。现在的工地是从研二开始实习的地方,毕业考入所里后,也被安排到了这里,继续进行天目窑遗址群的发掘工作,天气虽热,但每次能在探方里发现新的遗迹和遗物,就非常开心,而且很有成就感,这也让自己或多或少忽略了工作环境的艰苦。

张恒源说,高温发掘确实有点难受,有的发掘工地将“上工”时间提前到清晨5点,即便如此,中暑的情况最近也多了一些,所以大家也会临时调整上下工的时间或者转室内整理。

近年来,杭州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推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有步骤、分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考古勘探前置工作。

“为配合、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考古所发掘任务艰巨且迫切,田野工作不分寒暑,也难有周末。”杭州市考古所相关负责人说,除去雨天转做室内整理外,其他时间都需要在室外进行清理发掘。加之考古项目分布杭州各城区,且大部分在偏远的郊区,以至于考古作业人员大多常驻在各区考古工作站或发掘现场,所以野外便成了大家工作的“主战场”。

“草帽长衣”只为遗址能够优雅再现。

志在田野的考古人,正用行动持续助力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现浙江担当、杭州责任,为杭州的城市发展脉络、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描绘上了属于自己的一抹色彩。(记者 熊艳)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