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石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追着太阳跑”的工作

来源:杭州日报 发布:2022-07-14 08:14:58
“喷火”的7月,当知了的嘶鸣声在厚重的热气里起伏,大片大片的农田也进入了激情似火的“双抢”时节。

“双抢”就是夏收夏种,一般是7月中旬到8月初。在这段时间要把早稻收割完,并把晚稻种下去。所以在农民看来,“双抢”意味着一场“战斗”,每个环节都紧张紧迫。

不过,到了石江这里,“双抢”却是他一年四季的常态——他“抢”的不是水稻,而是玉米。“我们每年要播种三次,3月、7月、11月各一次,玉米从种下到成熟要110—120天,这样算下来,最少时我一年只有5天可以用来筛选种子。”石江是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事旱粮育种的研究员,玉米就是他的研究对象。

“你一直往前走,看到玉米地你就看到我了。”在市农科院之江基地的玉米田头,石江头戴草帽,远远地向记者招手。昨日上午9点,他浑身上下已经湿透,说话时眼睛不停眨巴,以挤开额头淌下的汗珠。

石江做玉米育种已经18年了。第一个新品种的培育成功,就花了他整整十年。

“我的闹钟定在早上3点半,4点半我就要下到地里干活,每天在地里抢时间。”干什么活呢?——采玉米、吃玉米、种玉米……“先在地里采了生吃,皮厚的我们就直接不要了,皮薄的我们再拿回去煮,尝它煮熟的味道。”石江笑言,最近他已经连续半个月没有吃饭了,每天光吃玉米就饱了。

杭州的气候只适合玉米种两季,为了加快育种速度,石江每年9月都要飞往海南进行“南繁”。“海南的冬天比杭州热,可以多种一季,这样一年就可以培育三季种子。”在石江带领下,旱粮育种团队已培育出“钱江糯1号”“钱江糯3号”“钱江糯4号”三个新品种。其中“钱江糯3号”还连续2年被评为浙江省鲜食玉米新品种大会金奖和优质糯玉米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达17万亩,为农民增收3.3亿元。

“一个育种材料的选育一般需要6代,即筛选6次。育种材料通过配组后,对杂交组合进行品质、产量等评估,品种通过省农业厅或国家审定方可进入市场。”在进入市场前,石江还有个任务,就是把新品种制种技术和栽培技术完善好。

我国的甘肃、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由于温差大、光照足,产出的种子饱满、产量高,因此西北地区也成了石江制繁种工作的另外一个“根据点”。“今天收到消息,甘肃和新疆那边的玉米已经开花了,要开始授粉了,所以这周六我就要过去。”对于石江来说,玉米开花就是对他下的“死命令”,他必须在现场。也因为这个缘故,遇到海南玉米在春节期间开花时,他便只能在当地守着玉米,常常因此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

“做农业科研,就是要用时间和辛苦换成果。”因为经常在太阳底下暴晒,石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追着太阳跑”的工作。令他欣慰的是,如今团队中的年轻力量正在壮大,“80后”“90后”的博士研究生陆续加入了这份田间科研的工作。眼下,又有3个玉米新品种申报国家审定(东南区),他们即将接续下一轮战斗。(记者 葛玲燕)

相关新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