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还原历史“真容” 打造旅游名片 形成新旅游热潮

来源:西江都市报 发布:2021-07-26 15:47: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繁荣发展,旅游不再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更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增长知识见识的有效途径,考古新发现引发的旅游热潮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实际上,各地考古新发现常常引发大众出游热情,“南海一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等都曾是舆论热点;而大量考古遗址早已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从“成名已久”的秦始皇兵马俑,到“历久弥新”的三星堆,再到“后起之秀”海昏侯国遗址等,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旅游目的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考古+旅游”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有效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还原历史“真容” 打造旅游名片

一些备受公众关注的考古遗址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转变为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景区景点等,成为满足大众探寻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当地的重要旅游名片。

在陕西,秦兵马俑自1974年至今经历三次考古发掘。“目前,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仍在继续。相比一号坑前两次发掘,以及二、三号坑的发掘,这次发掘的面积最小但耗时更长。这次发掘是兵马俑发现30多年以来进行的一次更为严谨的考古发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田静介绍。值得关注的是,观众有机会零距离接触考古现场,目睹完整的发掘、保护、修复过程,了解兵马俑考古工作。

进入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可以看到气势雄壮的西汉王侯出行车马仪仗,“透明屏+展柜”直观演示出蒸煮器的结构与使用方法,多媒体演示沙盘让观众对遗址概况一目了然,沉浸式3D画面与舞台灯光结合营造出奇幻效果。

近几年,在政府部门推动下,历经四年的大规划、大保护、大建设,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于2020年9月开园,分为遗址博物馆区、墓葬展示区等六大功能区,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逾50万人次,完成了由“单一保护”向“保护展示利用”的转变。

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叶明和表示,如今遗址公园各项旅游服务配套初具规模,游客可在公园内体验田园生态、品鉴金色海昏、品读丹漆简牍、品味赣鄱美食。

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5A级旅游景区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是以有着2700余年历史的淹城遗址为基础的综合旅游区,拥有淹城遗址公园、淹城春秋乐园、传统商业街坊、野生动物世界等。该旅游区品牌管理部部长陈黎艳表示,春秋淹城以遗址为核心,对传统人文与现代旅游休闲资源进行整合,不断丰富游客体验。“通过打造体验式旅游产品,努力调动表现手段,激发游客兴趣,让文化鲜活起来。”

保护利用兼顾 发展前景广阔

近期,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引发旅游热潮,再次引起业界对“考古+旅游”的关注和思考。一方面,业界对“考古+旅游”前景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业界也提醒,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保护第一。

陕西历史博物馆科研规划部主任杨效俊说,考古引发旅游热潮是一个好现象,反映出大众对考古新成果的关注和对旅游文化品质的追求。随着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考古+旅游”的前景十分美好。“考古+旅游”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式。当然,考古遗址遗迹在迎来大众游客的同时,要加强保护,确保文物安全;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通过展现考古和文物价值,充分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凝聚民族共识、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建议,在保护的前提下,应该支持依法依规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比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分为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大主体功能区,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功能区均属于利用范畴。“我们积极推动发展长城研学旅行,已经在八达岭长城开展试点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刘敏说,考古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就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近年来我国考古旅游繁荣发展,一方面反映出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品丰富性多元性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游客文化层次在提升,文化旅游的动机在增强。未来的考古旅游应在重视保护的基础上,关注知识输出,重视打造体验场景。

相关新闻